首页| 财政新闻| 建议提案办理| 代表委员风采| 服务工作动态| 预算报告及预算执行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委员风采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保护 传承 市场

2020-06-15 来源:

  2020年06月15日 09:36   来源:人民政协网 

 

  人民政协网6月14日北京电(记者 李寅峰)黝黑的泥土、千年的窑火,外加匠人挥汗如雨的创作,在云贵高原深处留下一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13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与国际文创论坛上,说起自己所挚爱的这门技艺,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建水紫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是那样“情深意重”。 

  “云南建水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名城,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其手工技艺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漫长的历史上,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得建水紫陶在窑开遍地的中华大地独树一帜,其传统技艺也自成一脉。所谓淘泥十二练,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共计一百零八道工序。”

   

  田静(中)在向学生传习建水紫陶技艺

 

  历史上越精彩,落脚到传承,往往也越复杂甚至艰难。田静认为,以建水紫陶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文创之路,离不开保护、传承和市场之路。

  “保护,要沉下心。”田静说,每个非遗项目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保护好它,就要沉下心对其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技艺做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并归纳形成为今天适用的理论基础,“这是根和魂。”

  田静说,自己所整理的建水紫陶一八零八道工序,就是对传统技艺不断挖掘和整理后形成的,其目的就是完整记录,并让更多人有据可依。

  关于传承,田静特别提到“传习”二字。她认为,传习是非遗传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可惜的是,目前业内对传习工作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学生学得是否地道,技艺学得是否扎实?我们不能太看重经济指标,更不能把技能培训、传习变成走过场。学生没有过硬的技能,非遗的作品怎么能有好的品质?”田静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大非遗传习点、传习馆、传习学校的建设投入,鼓励传承人多做传习工作,“学会的人多了,从事的人多了,就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也是最好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功走向市场,并得以较好地传承和保护。田静认为,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可以对接市场,但大部分非遗手工技艺不应该脱离市场。“脱离市场后,只能等、靠、要,难以可持续发展。”

  

   具有现代审美与实用性的建水紫陶作品。

 

  田静说,许多非遗技艺在历史上就是当地百姓的生活用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所以非遗不能埋在土里,或供于高堂,还应该对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才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比如我从事的建水紫陶,原本多是百姓生活所需的坛坛罐罐,如果我们还去制作原款产品,肯定不符合今天的审美和实用。我们找准市场切入点,突出茶器融合,将紫陶与普洱茶两大云南特产通过非遗手工技艺1+1甚至1+n地实现资源整合。”一片茶从包装纸到品饮器具,涵盖多类非遗技艺,用非遗文化讲述茶故事,最终满足市场需求,为当地增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这是田静一直为自己感到自豪的事情。

  编辑:杨岚

附件下载:
发布日期:  2020年06月15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