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政新闻| 建议提案办理| 代表委员风采| 服务工作动态| 预算报告及预算执行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委员风采

提振政治担当 接续拼搏奋斗 全力助推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龙正才

2021-06-16 来源: 中国财政

发布时间:2021年3月10日 来源:中国财政

 

  

 

  2020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财政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湖北财政部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以落实中央一揽子财税支持政策为抓手,千方百计抓防控、兜“三保”、促重振,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财政的旗帜始终在决胜之地飘扬。展望未来,湖北发展依然大有可为。全省财政部门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坚定不移过紧日子,提质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助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财政力量。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财政工作全过程

  财政部门掌管“钱袋子”、为党和人民做具体服务工作,政治性永远是第一属性,讲政治永远是第一要求。湖北财政部门将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理论上的坚定铸就政治上的坚定。坚决站稳政治立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牢财政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提升政治能力,充分发挥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以财政部门的担当作为践行好“两个维护”。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头等大事紧抓快办,加强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决策意图,制定重大政策、推进重大工作都反复对标对表、校准发力方向,推动财政资源向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精准聚焦。坚持明大势、谋全局、献良策,围绕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加强调研、升位谋划,积极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助手,更好为全局工作服务。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构建财政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坚持更可持续,全力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一是坚持“严”字当头,做好“压”“减”“控”“管”文章,腾出资金保障“三保”。健全过紧日子、苦日子的长效机制,坚持从严从紧加强预算管理,深化零基预算理念,继续以不低于5%幅度压减“三公”经费,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非急需、非刚性和低效支出,取消无效支出。加强部门实拨账户管理,全面盘活用好结转结余等各类存量资金,尽快形成实物支出量。将压减的支出和统筹的财力,集中用于保“三保”、保重点。

  二是加大财力下沉力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不折不扣兜住“三保”底线。督促市县落实“三保”主体责任,坚持国标和省定“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将“三保”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足额编列、不留缺口。省级健全“三保”预算执行“定期报告+重点关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市县财政运行监控,对困难市县通过转移支付、库款调度等方式重点帮助。 

  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常态化疫情防控、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三农”等投入,织牢织密基本民生网。落实“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要求,足额保障疫情防控相关资金需求。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重点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稳住就业基本盘。统筹政府债券、基本建设投资等资金,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建设,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湖北样板”。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加大向困难地区倾斜力度,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树牢底线思维,坚决防范化解财政领域风险

  一是坚决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格执行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健全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融资举债机制。按照“谁举债、谁负责”原则,督促指导市县扛牢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责任,落实偿债责任,做实还款资金来源,坚决防止政府债务违约。抓实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工作,督促指导各地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化债计划,确保隐性债务“只减不增”。加强常态化监测和风险评估预警,发挥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政绩目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对各类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二是坚决防范社保基金运行风险。高度关注省级统筹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问题,在省负总责的同时,压实各级支出责任和管理责任,逐步提升基金支撑能力。统筹养老保险费收入、财政补助和中央调剂金等,合理安排、调度资金,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省与市县基金缺口分担机制,强化基金征收,夯实缴费基数,加快推进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增强基金抵御风险能力。 

  三是坚决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坚定不移做优财政收入质量。扩大预算合规性审核范围,加大对调入资金真实性、财政支出规范性的核查。加强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全面分析各类增支政策对财政的短期和长远影响,对评估认定财政难以承受的,一律不予实施。加强库款管理和科学调度,确保库款维持在合理水平,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坚持提质增效,全力推动经济加速恢复重振

  一是着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保持减税降费政策连续性,推进减、免、缓、退、抵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放水养鱼”涵养财源。强化财政金融政策联动,用好融资担保、贷款贴息、政府采购合同融资等政策,持续为中小微企业“供氧输血”。 

  二是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支持“十大工程”“两新一重”等建设,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筹措重大项目资本金,支持高铁、机场等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是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健全养老、医疗、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消费能力。落实汽车消费阶段性优惠等政策,用好市场体系建设资金,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农商互联,带动社会整体消费意愿提升。 

  四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按照“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明晰权责、放管结合、注重绩效”的原则,保证基础研究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统筹资金支持湖北实验室运行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支持武汉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技资金使用统筹整合机制。筹措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抓紧推动“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破题开篇,统筹资金推动武汉新兴产业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发挥武汉辐射引领作用;落实市州高质量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培养更多经济实力强、税收贡献大的市州增长极;完善促进县市加快发展的激励政策,用好县域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特色经济,推进“一县一品”“一业一品”,提高县级财力自给率。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构建现代财税体制

  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财税改革与财政管理,加快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促进财政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适应。完善常态化直达资金管理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纳入直达范围,让财政资金管得严、放得活、用得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健全项目入库评审机制和项目滚动管理机制。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构建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以系统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规范预算管理工作,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提供基础性支撑。完善财会监督体制机制,聚焦重大财税政策执行、重大项目建设和直达资金、涉农惠农等重点资金,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组织深入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等财经法律法规,把严肃财经纪律挺在各项财政工作前面,强化对财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附件下载:
发布日期:  2021年06月16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